close

2016年的最後一個月了,在上次的內容中,我們為大家介紹到了侵蝕的機制及常見的風蝕地形,而在這次的主題中我們要帶大家來看看冰蝕地形(Glacial erosional landforms)

冰河.jpg

冰川是地表相當強力的作用,目前全世界的陸地約有10%被冰川覆蓋,且大部分位在南極、格陵蘭等高緯極區或高山地區,但在上次冰盛期時(26500~20000年前),冰川覆蓋了32%的陸地,遺留下來的冰河地形在今日許多非極地或高山的地區也能見到喔!

主要的冰蝕作用包括拔蝕(Plucking)冰川磨蝕(Glacial abrasion)兩種。

冰川底部有時有一些水流入底岩的裂隙中,在經過我們之前提到物理風化中的凍融作用下,讓底岩破碎成碎塊,其中某些凸出的岩塊被冰包入,於是隨著冰川流動,這些岩塊被拔出原來的位置,讓地表形成崎嶇不平的樣貌,這樣的過程便稱為拔蝕。

冰川流動時,底部夾帶巨礫或卵礫石等岩石碎片,與底岩互相摩擦、刮蝕,讓底岩表面留下凹槽(Grooves)或稱為擦痕(Striations)的刻痕,這樣的作用則是冰川磨蝕。由於冰川磨蝕相當強烈,底岩常被磨碎成粉末,稱為石粉(Rock Flours),再由冰河水帶出冰川,這也是為什麼源自冰川的河流或湖泊往往呈綠色、混濁狀的原因。

蝕.png

冰河侵蝕出來的地形,往往相當獨特而容易辨識,例如冰河蝕谷(Glacial Valleys)因為冰川體積的關係,大多呈U形。

5952457145_5cf70c83f5_z.jpg

冰河主流與冰河支流因為重量差異,使得侵蝕出的谷地深淺不一,在匯流處出現高低落差,稱為懸谷(Hanging Valleys),若懸谷中有冰川融水流下,會形成懸谷瀑布(Hanging Valley Waterfalls)的美景,更是明信片常見的主題喔。

而冰河侵蝕過的河谷側邊通常較光滑、平整,例如在山腳處形成三角形的削斷山嘴(Truncated Spurs)等特殊地貌。

山脈兩側因為冰河的側向侵蝕,形成陡峭、尖銳的山脊,稱為刃嶺(Arêtes);在冰河發源的地區,則會因為冰雪累積而成為半圓形凹陷的窪地,稱為冰斗(Cirque),例如知名的雪山圈谷便是一個冰斗地形。

若同一座山峰有多條冰河發源,向源侵蝕的結果下,造成金字塔型的尖峰,則稱為角峰(Horn),著名的瑞士三角巧克力Toblerone品牌便是以世界著名的角峰─馬特洪峰(Matterhorn)作為商標。

角峰.png

另外像是磨蝕造成的羊背石(Roche Moutonnées)或是冰河遺留下來的冰蝕湖(Glacial Lakes)等等,也是冰川常見侵蝕地形。

~原來冰川的侵蝕作用能形成如此豐富、多樣的地表地形,大家是不是也覺得眼花撩亂呢?在下次的內容中,我們會繼續介紹侵蝕作用中最重要的營力─流水以及它所形成的地形,各位敬請期待。

回顧上一集→侵蝕(EROSION)Ⅰ: 風蝕

arrow
arrow

    玩石碎碎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